农学院创业先进个人|林焕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信息员:农学院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235

    林焕泰,中共党员,2019级严家显班(农学)学生。曾获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十佳人气奖,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福建农林大学“阅读之星”,农学院第一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团队项目在2022年获得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创业资助。

    初心所在,甜蜜事业

    谈及创业初心所在,林焕泰说:“我国目前食糖自给率约为68%,是全球最大的食糖进口国之一,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食糖达500万吨,甘蔗糖约占我国食糖总产量的90%,保障食糖供给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2000年到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莅临我校调研国家甘蔗重大项目研究进展,提出‘希望你们占领甘蔗科研领域全国制高点’的殷切嘱托。自中国蔗糖产业奠基人周可涌教授1956年主持福建省甘蔗研究所以来,我校几代甘蔗科研工作者已经走过了66年的峥嵘岁月。蔗乡有礼团队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团队秉承三代农学人的科研报国初心,继续守护好中国人民糖罐子,矢志不渝为推动我国甘蔗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专创融合,产创融合

   项目如何起步发展的呢?林焕泰向我们介绍,项目最初是通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前期工作的,团队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农学,结合田间地头的调研资料,开展创新活动,利用先进科技方法在生产种植一线为蔗农解决难题,在项目发展初期达到了专创融合的效果。

团队在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同制糖企业开展座谈会

    林焕泰还表示:“项目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了很多困难,就需要不断提升团队的综合能力,来因时应变。”蔗乡有礼团队逐渐由前期的专创融合提升到产创融合,实地在蔗区考察,了解产业难题,结合前期的技术基础,不断调整团队的科研主攻方向,坚持同蔗农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为甘蔗产业注入科技力量。依托国家甘蔗科技小院,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创新之路维艰,创业之路多难。林焕泰说:“要感谢一路走来的‘知心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帮助,团队很难取得快速的进步。感谢我创业之路的引导者,我的大学辅导员——彬彬老师,她为我搭建了通往创新创业的桥梁,为我提供了很多具体有效的帮助,在项目进展不顺利的时期给予了我信心鼓舞,让我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继续坚持下去。感谢我创业之路的引领者,我的导师——锦达老师,他对我及整个项目团队进行了高效有力的全程引领指导,他不辞辛劳地带领大家走入田间地头,引领团队扎根中国大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内涵,锦达老师不仅是我的授业恩师,更是我的道德榜样。感谢创业之路的同行者,我的团队——蔗乡有礼,他们同我一起奋斗,赴龙岩,走厦门,正是日积月累的项目打磨、田间调研和出差比赛,团队才能慢慢成长起来,同学们做事情都非常积极努力,我始终认为,我个人的作用很小,集体凝聚的智慧很大。还有很多很多良师益友,没办法在此一一列举,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项目还受到了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许多专家教授的倾情帮助和学院、学校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力支持,并校外许多创业导师给予了团队很多有益的指导帮助。”


兰思仁校长到龙岩长汀看望慰问“蔗乡有礼”团队

   吾辈所学,蔚为国用  

    谈到参加创新创业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他说:“团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用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且可以取得积极成效,这令我非常骄傲。虽然我深知,我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是仍然想以青年力量之涓滴,汇成国家富强之洪流。

我校几代科研工作者的报国精神如甘蔗般心实节高,前辈的精神品格是引领我及整个创新创业团队进步的不竭动力之源。今天我为我是一名甘蔗人,一名农学人而无比骄傲,未来,我将会为人民甜蜜事业而不懈奋斗感到无比自豪。常愿吾辈所学,皆能蔚为国用!”